首页 > 平博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平博·(pinnacle)官方网站|韩家水 解析古人基因 酿造时代精品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42    次浏览

解析古人基因酿造时代精品——参加精研古法…中国书画规范性学术论坛之感想韩家水 出席精研古法-中国书画规范性学术论坛的艺术家合影 王太岚中将(右)在其书法作品《军魂》前与作者手拉手亲切合影作为媒体人,受到诸多书画家朋友的濡染,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兹谨开门见山谈一下个人对书画艺术的感受。我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伟大的智慧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把的经典书画遗产。比如书法方面有中国十大传世名帖: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唐朝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被称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唐朝僧人怀素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的《自叙帖》,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宋朝米芾的《蜀素帖》,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元朝赵孟頫的楷书《前后赤壁赋》,明朝祝允明的《草书诗帖》。画作方面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唐朝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唐朝韩滉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这些经典书画作品经历了历朝历代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为古今书画家所推崇和研习。为什么古人的这些经典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呢?这些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到底具备什么特殊元素呢?要寻其答案,笔者认为,这就得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联系一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对其释解的非常好:'有筋骨,就是有思想力度,有信仰坚持;有道德,就是教人向上向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温度,就是情感价值取向上要有感染力。”习总书记对艺术提出的这三个要求,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高度提炼而来的,既是对今天艺术家的厚望和要求,也是对历史文化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给出的揭秘答案。“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人类对艺术美的永恒追求 ,虽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筋骨、道德、温度”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尺度标准有差异,但好的艺术品是不受区域和历史的时间段限制的。从这些角度来回看一下十大书法名帖和十大传世名画,它们之所以成为精品流传至今,并经得住数千年历史的检验,也就成为必然了,对我们今天的书画家会更有启迪意义。 时光步入今天,书画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要向古人学习,就要精研古法,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精研古法,重在研究“法”之根本,“法”之根本可比之为人之“基因”,精研古法,就要研究传承古人的书画基因。这就好像人类的血脉相传一样,每个人都会继承祖先的基因,无论后天如何进化,祖先的血脉总在身上流淌,或许从体貌上比祖辈有所进化或退化,能力或超过或不及父母,但传承的基因是不会变的,从体貌特征及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张三或是王五的后人。书画家研究古人的古法,只有把古人的书画基因研究透了,并传承运用到自己的书画实践中,才能从本质上学到古人的东西。古人的精品虽然不可能超越,但我们可以在继承古人基因基础上得以进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精品。那么,什么是古人的书画基因呢?笔者认为,古人在下笔之先的“意”就是古人的书画基因。就一篇书法作品而言,“意”是笔法、结体、墨法、章法的思想智库,是指挥中枢。笔法有笔法之意,墨法有墨法之意,每个字有每个字之意,整篇布局有正篇布局之意,每一笔每个字每句话及整幅作品的“意”是连成一体的。就艺术家一生创作而言,古人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古人的文化内涵,加之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铸就了古人独有的整体艺术创作之“意”,古人的整体艺术创作之“意”和其某一笔画某一字体某一幅作品的创作之“意”,是整体和单元的关系,是聚沙成塔的关系,塔与沙是相依相偎血肉相连的。只有把古人的一沙之意和整塔之意,及其之间的联系筋骨研究透了,来指导自己的书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进步。学习、揣摩、继承和实践好古人的书画基因——“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需要书画家们去下几年乃至几十年苦功夫的。期间,不管您是自修名家名帖,还是拜江湖师傅学艺,或考取高校苦读,殊途同归,总之,是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出成绩的。功夫深悟性高者会早结硕果,反之则是晚结果甚至是不结果,由此也就切割出了书画家的不同水准。但是,只要努力研究古人之“意”,并努力运用到书画实践中,一旦出手的东西,必定带有古人的韵味,蕴含着古人古法的影子,也就是延续了古人的书画基因。试想,过去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后,你的作品能不能继续在世上流传,能不能继续给后人带来艺术美的享受,就只有凭你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说话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仅有雄心而且有能力,一定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迈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迎来了一个历史罕见的传承与创新的大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正亲力亲为带领全国人民共圆二百年乃至恒久的伟大中国梦,生逢这个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继承古人基因的基础上,立足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当今书画艺术家必能创作出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伟大的艺术杰作!让我们为艺术家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鼓掌吧!让我们为艺术家的美好艺术未来鼓掌吧!2016年12月1日定稿作者简介:韩家水,资深媒体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曾在《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广电网》《京华时报网》《齐鲁晚报网》《淄博日报》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新闻通讯数千篇首300余万字。1988年7月至2004年6月,在山东淄博某国企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之后来京专事媒体宣传。